国画巨匠米芾、黄宾虹、南无羌佛,都是大书法家

谈到视觉艺术,书法与国画可谓是中国文化的两条主脉,她们对中国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如同长江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所起的作用,几乎一样重要。

赵孟頫作品《秀石疏林图》

中国文化史上,“书画同源”的创作理念,最早是由元代书画名家赵孟頫提出来的,他在《秀石疏林图》的题画诗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可见赵孟頫,对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内在关系体悟得相当深邃。书法与国画这对孪生姊妹,她们与音乐、舞蹈、文学等同属于艺术范畴,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与其他艺术具有相同的普遍性以外,还具有审美上的独特部分。书法艺术从形式来看,它以汉字为载体,以线条与文字结构作为表现媒介,与绘画艺术相比,其线条节奏蕴含着更多的抽象成分。通过对线条、结构、肌理、力度、疏密等有意味的表现,传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与人文精神,其书写的过程本身,属于时空艺术的范畴。国画与书法的相同之处,均是以笔墨作为造型达意的主要手段,是否善于用笔,对表现绘画精神有很大影响。书写性的笔墨才是国画写意抒情的关键,它是深入化境超然物外的凭借,也是国画艺术的重要特征。因此历代的书法大家,他们在实践书法艺术的同时,也间接锤炼了绘画中的线条,提升了笔墨的质量。所以国画巨匠几乎无一不是书法高手。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其书法位属宋代四大家之一,其书法艺术功力深厚,对后来书法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其书法风格在历代书法家中独树一帜。

米芾山水画作品

然而,作为书法家的米芾同时还是彪炳史册的山水画大家,并且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能;尤其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但他不喜欢危峰高耸、层峦叠嶂的北方山水,更倾心于烟云缥缈的江南山水。在中国绘画史上,他与儿子米友仁的山水画,被称为“米家云山”。建国初期,山水画大师黄宾虹,长期潜心于三代金文、两汉隶书、南北朝碑版以及晋唐书风之中,才逐渐形成了积点成线、缜密雅静的早期绘画风格,晚年则以草篆之笔“乱头粗服”中写出浑厚华滋的山水画作品。然而,由于某个历史时期对艺术作品审美的误读和讹传,人们往往把漂亮、甜美视作是美的典范,竟然有人把黄宾虹先生的积墨山水作品说成是黑画,岂不知,这些融书法于画内、拙朴厚重的山水画作品,要比那些表相漂亮光鲜的甜腻之作,更具深刻的审美内涵。

黄宾虹书法作品

上世纪80年代,享誉中外的绘画巨匠南无羌佛,将古今书法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风骨天成、清韵磅礴的书法风貌。读南无羌佛的书法作品,仿佛让人脱尽尘埃烟火。书法的字里行间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韵扑面而至,芬芳馥郁。运笔之提按收放之间,具破竹折钗之功力,其墨相犹如竹管破裂之际,藕断丝连的迹映带妙迹,此乃书法艺术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心相。若非具有超凡的功力修养,是断然不可能达到如此的艺术境界的。

南无羌佛书法作品

南无羌佛书法作品

南无羌佛除了在书法形式上创新以外,又把书法中的笔墨融入绘画实践,不断开拓出格高境妙的系列绘画,与此同时还把书法绘画的美学思想,植根于深邃的哲学沃土。在祂笔下的书法与绘画形式中,线条的刚柔、浓枯、燥润、粗细、方圆等与结构的虚实、开合、聚散、巧拙等,皆象征着众生世界对立统一之和谐,这种和谐恰好构成书法、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这种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成为几千年来人类艺术共同追求的总体目标与审美准则。

南无羌佛人物画《达摩祖师》

南无杰羌佛山水画《笔墨功夫见精神》

艺术创作并非让人们追求清一色的风格,客观上,因艺术家的眼力、观念、能力的不同也不可能趋向一律,但对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来说,对真善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这些超凡绝俗的艺术巨匠们,把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了彻和理解,融入到艺术形式之中,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开拓出一派全新的境界。                                                                                                                                            文/岁月无痕

传播茶健康文化,倡导智慧人生理念。

相关推荐

南无羌佛的国画《老树》,有红色梅花相伴

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梅,在墨海中,历经浓、淡、干、湿、多种塑造与锤炼,焕发了曾经的青春丽姿。千姿百态的朵朵红梅 ,似乎踏着如歌的行板,从不同的角度,三三两两地簇拥着、喧闹着登临枝头,尺素之间顿时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