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寺北宋壁画遗珠平

开化寺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区东北17公里舍利山山腰。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公元923年-926年),初名清凉寺。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建造了大雄宝殿以后,改名为“开化禅院”,所以后来一直称其为开化寺。

寺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大雄宝殿居中,为典型的宋代建筑,结构严谨、古意庄严。大殿东西两墙及北檐墙东西两次间内壁均绘有重彩佛教壁画。

殿内壁画以说法图为中心,四周辅以经变故事。东壁绘制四幅华严经变说法图,依次为“七处九会”(释迦牟尼佛在七处地方共九次说法)中的兜率天宫会、普光法堂会、重会普光法堂会、三重会普光法堂会。西壁北壁首尾衔接,为报恩经变相。北壁东侧所绘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法会等,西侧为说法图、鹿女因缘和提婆达多因缘。画面整体布局谨严、人物众多、设色淡雅,连续贯通,如一幅依壁徐徐展开的卷轴画。

东璧四组图像皆采用对称式布局,释迦牟尼佛居中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弟子、胁侍菩萨、诸菩萨、护法金刚环伺左右,上面两隅飞天凌空舞动,菩萨及侍女乘云飞翔,下有僧众虔诚听经,画面层叠铺陈却充满秩序感,透露出佛国世界特有的安宁与祥和。绿色、靛蓝色的主色调,沥粉贴金工艺呈现的金色光芒历经千年变成了古雅沉稳的色彩,进一步强化了画面沉静的氛围。

相比于唐代佛像“热烈放姿”、博大恢弘的风格,宋代佛像从外物走向内心,注重个性化的情感意绪,表现出细腻秀婉的特质和纤细柔和的审美意识。

西壁北壁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所绘变相,主要包括太子本生、忍辱太子、华色比丘尼、转轮王舍身供佛、善事太子本生、光明王本生经变。不同于东壁构图,西北壁采用了叙事式布局,以生子、娶亲、逃亡、割肉救母、流落异邦等为主要情节,以忍辱、施舍、行善为主题,描述了释迦牟尼佛为法献身、播种福田的种种善行。

北壁观世音法会所营造的伎乐歌舞场面之浩大华丽,令人叹为观止。外貌秀丽的乐伎交脚而坐、排列成行,笛子、琵琶、箜篌、笙等各种乐器一应俱全,弹奏自如;婀娜的舞伎位于乐队中央,翩翩起舞,喜乐的氛围洋溢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表现出了妙音众出、自由自在的佛国世界的美好。

在壁画中,还有不少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和建筑场景。画面上的殿堂亭台楼阁,完全符合宋代木构架的类型模式,应是北宋宫廷内苑和寺庙建筑的缩影。刻画的帝王将相、后妃宫嫔、高官富商、僧侣道徒、耕织渔牧、盗贼恶霸等,人物发式、冠带、衣着皆符合宋代流行款式,无疑是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人物的生动素描。壁画所表现出的下层平民的生产生活场面,向我们展示出一幅珍贵的宋代世俗风情画卷。

文 :网络

传播禅茶健康文化,倡导智慧人生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