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古佛画家
我国佛象画,在人物画中极具地位。六朝以来,代有名手。佛像画创始于三国曹不兴。画史记载他写西国佛像,盛传天下。能在连接五十尺长的绢上画一像,心敏手运,须臾立成,头面手足胸臆,不失尺度。东晋时曹不兴的学生卫协,画七佛图,是新题材,新创作,当时人称他为画圣。卫协的学生顾恺之,在瓦官寺壁,画维摩诘像,时人捐十万钱争取一观。刘宋时有陆探微在甘露寺画实檀菩萨像。梁时张僧繇天皇寺画舍那像。旧时画法多系平涂,而无阴阳明暗之分,张僧繇创为没骨法,不先以笔墨钩研,而以色渲染。齐时着名佛像画家有曹仲达,隋时有展子虔伫立观音像。郑法士永泰寺画阿育王像,史道硕画五天罗汉。唐初有尉迟跋质那婆罗门画实林菩萨像。到了唐代开元中,吴道子画毗卢遮那像,集诸家之大成,可说是古代画佛第一人。中唐德宗时,周昉创作水月观音题材。五代贯休以画罗汉知名,其他如王齐翰等皆画佛名家。惜年代久逮,作品不可得见,只有在著录中想慕而己。
二、佛画之美
画佛像要表现佛的智慧与功能。佛的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无缺。所以画佛要面容饱满,眼帘低垂,嘴角眉宇间透露出庄严、慈悲、与静穆。
菩萨像的神情姿态均类似佛像,无论坐姿立姿,圆满端庄的面貌,垂帘双目,顶上的光轮等几与佛无异,而不同于佛,最显著的是头戴花冠,胸前饰璎珞,臂间着环钏,手上有持物,呈现古代贵族的华美。
观音造像多变化,庄严花冠,立于阿弥陀佛身旁的是净土系观音,有贵族华丽之美。化身万千,循声救苦的是法华系观音,有平民化的朴实美。另有华严系,密宗教系的观音,造形各有千秋。宋以后的观音,脱俗、灵巧、自在、出尘,流露文人气质的飘逸美。
罗汉是声闻乘四果中的极果,佛弟子中修证最高的阶段。罗汉像圆顶无髪,身披僧袍,朴实无华,两耳较长,与现实中的出家人无二致。罗汉入画,最早见于画史者为南朝张僧繇,初称圣僧,后称罗汉,罗汉在佛画中,虽非主导地位,但因具人间相,世俗相,造形飘逸,法力无边,介于人佛之间,受人天供养,能满足艺术家灵活创造的空间,罗汉像之美,自有别于佛、菩萨。五代两宋以后,罗汉像的创作趋于极盛,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乃至五百罗汉等多体罗汉像题材应运而生。传说五代贯休禅师所作十六罗汉乃得自梦中所见,可以每个罗汉都是庞眉大目,朵颐隆鼻,胡貌梵相,能曲尽其态,西湖尚有刻石留存。他的画法多为後代画家所宗。笔墨古拙,形状诡怪,最得罗汉情趣。而飞天像,衣带飘举,华丽壮观,调和沈静佛的说法气氛,呈现出一种装饰之美。
三、佛画之内容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在三国时代萌芽生根,到了魏晋南北朝更为蓬勃。经典翻译大为盛行,如将大乘佛经的《维摩诘经》、《法华经》、《药师经》大量译布,以及宣扬佛祖的本生故实,反映在图画上,便产生了经变画、本生像、曼荼罗、佛尊像等绘画艺术。此类画专供佛教徒供养敬奉,与寺院殿堂庄严之用,自与书画家笔底写意之作有别。
佛像画自晚唐兴起崇尚华丽之风,后世相沿成习,后来宗教意识式微,佛画渐沦为审美观赏绘画之列,壁画的绘制日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立轴形式,于是绘画更趋于细致精工。由于画佛的目的不同,内容自然不同,现一一说明于后:
(一)佛教徒供养所用
(1)造像画: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萨像,庄严妙好,或坐或立。表现悟道、教化之美。中国常见的佛是释迦牟尼佛,他的生相在图画上最普遍见到的是禅定、说法、降魔、和涅槃四相。
立姿佛,一手上举,施与众生无畏惧,恐怖之印,一手下垂,与众生满足愿望之印,信徒参拜之余,顿觉美感天成,身心安定。北宋高文进弥勒菩萨像,即是寺庙或信徒出资镂版印刷的版画,俾人供养之用,也是佛教传教形式之一。此画系细笔画法,可略窥唐吴道子前之佛画风格。
宋人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此为设色画,大圆光,内现千手千眼,持法宝,坐宝莲座,四大天王诸天女旁侍,下列天龙八部。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无名款。
(2)经变画——是根据佛经所述的佛国庄严,绘画成铺。如极乐净土变,灵山净土变。
中国净土宗是中唐以后逐渐兴盛的宗派。直到今日广泛流传于一般民众。净土宗以净土三经为主要信仰内容。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三经中都说明极乐世界之美。庄严佛国,平坦、整齐、洁净、富丽,修行信徒,一心向往。
(3)曼荼罗画——是密宗修法所供养的图画。所谓曼荼罗,其实就是整个宇宙之缩影。宇宙间的一事一物,乃至诸佛、菩萨、全都聚集在曼荼罗当中。大日如来至善至美的曼荼罗,就是凡夫俗子的曼荼罗,就是一草一木的曼荼罗。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曼荼罗,每一曼荼罗都彼此含具其他事物的思想。这和华严宗的事事无碍法界的宇宙观极为相同,也和净土宗的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种思想,反映在绘画艺术上,是根据一定的经轨,以画一佛或一菩萨为中心,周围层层环绕着菩萨,天神。呈现出整齐,对称,繁复艳丽之美。
(4)殿堂庄严所用之图——佛、菩萨、天龙、鬼神的形像,往往置于庄严殿堂上。描工根据佛传所记,释迦如来佛,一生敬化的故事绘成佛传图。或根据佛经所说如来过去生中所修的种种菩萨行的故事,如舍身饲虎等,绘制成本生图画。或根据佛经中所叙故事,绘成形像,如维摩经变,地狱变等经变图。
(5)水陆画——是伴随佛教水陆法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宗教文化遗产,它的图像内容主要依据水陆仪轨及民俗信仰进行绘制。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水陆大会”等,是古代佛教设斋供佛用以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也兼具追忏悔过、积德行善等功能,相传由梁武帝因梦创制水陆仪文开设水陆道场。
(二)书画家之作
书画家往往不拘佛教的形式,不拘佛教的法则,任意挥洒。各种题材的佛画,写在卷轴、屏风、册页上,例举如下:五代后蜀石恪的二祖调心图。画禅宗二位祖师习禅的情景。禅自六祖自创南宗,倡导明心见性,主张一切生于自我。石恪深明禅理,他能取象于外,法生自心,画身体人物面貌、手足、身体、小地方用细而淡的墨缘、画衣纹用破墨粗放的笔致,如风驰电掣般,配合上简略的画像,这种破笔水墨放逸的画风,是晚唐以来所盛行的,也是宋元梁楷、牧溪辈禅画的滥觞。贯休号禅月大师,以画罗汉知名于世,宣和画谱称他的罗汉画:“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一。”可知他的罗汉非世态之相,罗汉靠他的画为世所习知,这“状貌古野”的罗汉画是一大创新。
文 :网络
传播禅茶健康文化,倡导智慧人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