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高中同学聚会的日子,来到约定的酒店彼此热情的打着招呼,关系相近的自然凑在一起聊着彼此的近况。其实几乎每年的话题都大同小异,无外乎酒色财气这些话题,不过今年给我的感觉既和往年相似又仿佛少了些什么,一时间也没想到少了什么。
很快的大家各自就坐,杯中酒也倒满了,菜也陆陆续续摆上来了,觥筹交错间有一位同学就当下很多的同学聚会都变了味道的话题展开了讨论,众人纷纷上场各抒己见。
不是这位同学说聚会时有的同学炫耀新买的豪车,就是那位同学炫耀刚刚装修了别墅。要不就是刚签了一笔大合同可以过个肥年,要不就是刚换了个年轻的夫人……
面对同学聚会成为攀比现象,有人站在了道德的高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有时附和一两句,而席间只有一位“独醒”的同学在大家慷慨陈词后,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不要说别人了,看看我们自己这次聚会还有几个人吧!”一时间整个席间顿时静了下来,众皆无语。
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少了些什么,原来是今年我们的聚会又少了几位同学没来。是呀,从刚毕业时席开几围四十余人的同学聚会,到如今除了寥寥几个确因公务繁忙未能赴约的人,就剩这不足十人的一桌了,我们从未反思过在我们说别人攀比、炫耀的同时我们就真的没有做过这些伤害同学感情和自尊的事吗?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味着同学看看我们自己那句话。有一句话说得好,当我们的一个指头指向别人的时候,另外四根手指却是指向了自己。
其实我也是虚荣的,在我的朋友圈中50%以上似乎都充斥着这种虚荣。当然也不是都在炫耀自己的财富,有的是在炫耀自己的知识,有的是在炫耀自己的道德,还有的是在炫耀自己的孩子,还有的是在炫耀自己看透了功名利禄。
南无羌佛于《世法哲言》如是教诫我们:“必识己方立人,何以故也?己之诸癖自难于解,如瞻己背终弗所见,为外人颇观,己藏己过乃人之常性,过甚则或离而不愿同谋,识己得之其弗觉,愧而求知,格得其德,方可立人,人皆敬之而助也。”
我回光返照自己的言行,似乎很容易轻易地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指责,因为这能够满足、掩饰我想象中的道德优越感。其实,细想一下就不难发现,经常指责他人某种道德过错的人,往往自己也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习惯指责他人胆小的人可能自己懦弱无比;习惯责备别人作风不好的人很可能在性方面是放纵堕落的;至于那种脑满肠肥尸位素餐的人,天天发表冠冕堂皇之词的人自己往往更不干净。
有时在待人接物时会大唱高调,因为这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反而可以沽名钓誉,掩盖自己的毛病,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当我们本能的指责同学会攀比事件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犯了一个经常犯的错误,那就是道德上的双标准,其实我们的人生过的很苦,如果大家能有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在聚会说出来,何尝不是对生活这杯苦酒的自饮自酌?或许等有一天,他们能够有缘明白佛法的人生真谛,他们也会有新的改变,谁又没有犯过错呢?谁又没有哭过笑过?
我们很习惯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有强烈的道德优越感,所以这种特点就是严于律他宽于律己。我们经常像用望远镜一样,永远用小镜头看待别人的错误,把别人的错误放得很大很大。但习惯于用大镜头看待自己的错误,把自己的错误总是缩得很小很小。
我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却很容易忽视自己的问题。在指责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感或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尤其当我们指出他人的失败,叫别人无地自容的时候会让我们觉得比别人更高一点,从而不断地助长我们的骄傲与自大。
所以同学会攀比事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自己来自省。当我们进行道德谴责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排除在道德判断之外,道德判断永远要先自己然后才是别人。如果我们总是盯着别人的黑暗而无视自己内心的阴暗,有一天我们就会被这个阴暗吞噬掉。
我们要做的就是,时时反观对着自己的四根手指,不要总是伸出那根指向别人的手指。谨记“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一切依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恭闻当今住世佛陀的法音,修学《极圣解脱大手印》、《藉心经说真谛》、《学佛》和《什么叫修行》,才是最正确、快捷的成就之道。
文/扶摇直上
传播禅茶健康文化,倡导智慧人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