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木槿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渐渐的开始侧重于精神方面的提升,更多的人有了各自的信仰。
有信仰的人内心里定会有所约束,不会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故这样的好人自然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加了一分信任。
没有信仰的人,觉得自己不做坏事,没有害人之心,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往往也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实则是对衡量“好人”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使得好人更加广义。
要是个好人是必你得先会做人,再上一个层次才谈的上好字。我通过学习到南无住世佛陀的《人道歌》中:乾坤浩渺然,沉浮其万物……莞尔一笑了,归元因果律……人道之何如,物兮至善存。慎护则远污,恶为蓄臭轮。上善众若水,厚德载物平。视众为待亲,慈舍达良辰。其肺见肝然,凡事让几成。尊长其助弱,敬老勤护幼。去骄而多阅,利前弃争斗。纵临雷霆震,辱谤污秽羞。回向施仁德,心行则善优。依稀丝竹声,彷佛肚游舟。轮回兮不息,诸有之无常。少风奄然逝,觉后在黄粱。道歌者甘露,众善唯吉昌。诸恶莫作染,心行则灿光。德遥上苍汉,人道真善刚。不带宗教观点,塑造了作人之良善道德指南,直指明示何为人道之本,为人者所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人性品格,体显其人伦道德崇高德品之方向。可以说就是做人的根本,这个根本学好了,才基本上成为修行人的基础了,能做好《人道歌》已经很不简单了。
同时,佛陀师父还告诉我们无论是道家也好,无论是佛家也好,因为人的本质是不同的。人的本质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的,而天道、神仙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恰恰相反的,佛道除了“损有余而补不足”,还“应无所住之性境为宗”,也就是说佛教除了上述天道的境界以外,行四无量心之境以外,十善以外,他还不执染,连自我都会忘掉,性空能与宇宙融为一体,这是要靠实际功夫的。说明佛法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实量主义。
佛法在精进中而成,自己一定要精进努力,分秒必争。还有很多人以忙为借口,等以后各方面发展好了,等有时间了或等退休了再学佛。殊不知,已犯了知见法中邪恶知见第29条“认修行放在明日做”。和错误知见第24条“认事物轻松后再学佛”。
万事万法都会无常,生命也在无常中结束。念头也一样无常,无常随时显现,无常来之前会让你生病。所有的坏事也都会在死来临的时候显现,这一生做过的所有坏事都要付出必然的代价。
我必须从行上入手,不能有惰性,更不能自我找借口的念头,依信愿行的次第,修心、修行、修法当下做起,绝不种堕落的种子。
一切依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恭闻当今住世佛陀的法音,修学《极圣解脱大手印》、《藉心经说真谛》、《学佛》和《什么叫修行》,才是最正确、快捷的成就之道。
文/木槿
传播禅茶健康文化,倡导智慧人生理念